7月23日,山东艺术学院“亮音”语言艺术志愿服务队在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实验中学正式启动为期14天的志愿支教服务活动,截至目前,支教首周已过,让我们透过镜头与文字见证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支教团队由戏剧学院院长董亮教授任专业指导教师,团总支书记郝荣华带队,学生志愿者共8名,其中研究生6名、本科生2名。
支教首日,董亮率先走上讲台,介绍了学校和团队的具体情况,希冀各位中学生们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成长助力器”,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学奋进、勇敢追梦,以开拓进取的胸怀眼界和奋勇争先的决心信念投身到家乡和祖国的建设中。“支教第一课”既点燃了英吉沙县青年学子的学习兴趣和美好憧憬,也明确了团队成员的教学方向和工作重点。

2024年5月,我院师生在执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过程中,发现新疆地区普通话推广程度较低,巡演过程中,即着手进行了相关工作的调研,巡演结束后,对新疆地区普通话推广工作进行持续研究。
2025年6月,戏剧学院师生组建“亮音”语言艺术志愿服务队,根据前期调研,申报“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活动并成功获批。
喀什地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当地人民日常交流多使用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较低,当地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与接触社会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言语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研发设计系列特色课程:《雅言筑基·认识普通话》《气韵生声·气息训练》《博古通今·古诗文朗诵》《声闻初识·自我介绍》《言泉思涌·即兴口语》《新声讲坛·演讲训练》等,从基础认知到专项提升,构建起阶梯式的言语学习体系。同时,在言语训练方法中融入语言文字与作文写作等教学内容,不仅增强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他们的书面写作水平,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当地学生打开知识之门、连接广阔世界的 “金钥匙”。团队成员认真规划、高效协同,建立“授课+研讨”的工作模式。白天,团队成员倾情授课、耐心讲解,并全程记录、即时反馈。夜晚,全员复盘、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着力打造“实用性强、专业度高”的精品课堂。




团队打破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将部分课程搬到开阔的户外,学生们通过古诗文接龙、情景朗诵等互动形式,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言语学习“动”起来、“乐”起来、“活”起来,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加接地气、有活力、见实效!




喀什地区地处新疆西南部,平均海拔高度1297.5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常年炎热干燥。夏日最高温可达40度,紫外线强度极高,紫外线指数高达15以上,属于极强紫外线级别。
初抵喀什,团队成员对环境不适应,部分成员出现高原反应、流鼻血、腹泻、失眠等症状。喀什地区和济南有近3个小时的时差,日落时间平均在22:10,因此,团队成员每日工作结束时间常在凌晨两三点钟左右。

抵达支教地英吉沙县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各项支教工作中,积极克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的困难。气候炎热、空气干燥,教室、宿舍没有空调、风扇,外部环境对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然而,他们凭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迎难而上、凝聚力量。

因正值暑假,支教学校食堂暂停营业,无法提供餐食等生活服务,且附近无餐厅。为解决吃饭问题,经与校方沟通,学校允许团队在指定地点做饭,团队购置厨具和食材,分工协作,轮流烹制一日三餐。在充满着烟火气息的烹饪过程中,团队成员从起初生疏变得日益熟练,逐渐掌握了做饭技能,实现了自我成长,团队凝聚力也愈发强大。

为加强团队建设,便于统一管理,团队成员将个人生活费交由专人负责,每日详细记录各项开支,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尽管条件有限,大家在忙碌之余,围坐一桌,分享着各自的心得与感悟,镌刻着团队共同成长的印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跨越万里征程,奔赴三尺讲台!支教时光已悄然过半,团队成员与学生们的情谊日益深厚,离别的不舍也渐渐在心底蔓延开来。接下来,团队成员将继续用心雕琢每一堂课,在教与学的双向奔赴中不断收获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摄像:邹汝诚 吴建初 撰稿:代兴盛 审核:董亮 编辑:吴佳琪)